09.07.2025 11:50:07 浏览数:0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殷殷期许。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乡村记忆这一承载着历史文脉、民俗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瑰宝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 “乡村记忆工程”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愁”的载体工程,“乡村记忆馆”则是乡村记忆的重要物理载体。为深入了解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开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本研究以"数字人文视野中的乡村记忆活化"为主题,聚焦山东省济南、青岛、烟台、菏泽、临沂等16个城市,济南三涧溪民俗博物馆、青岛市天后宫博物馆等124座乡村记忆馆。
项目团队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法发现乡村记忆馆面临乡村记忆文化资源分散难汇聚、乡村记忆文化资源难活化、乡村记忆馆发展难持续三大痛点。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乡村文化传承,更影响着民族文化根基,亟待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数字化解决方案:搭建数字人文平台,统一元数据标准,汇聚乡村文化资源;打造“P + E + C”教育服务模式,融合线上线下,创新文化教育;构建“手拉手”文创矩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此项目成果丰硕,搭建的平台已整合海量乡村文化资源,教育服务模式在多所学校实践应用,文创矩阵也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在学术上,为乡村文化研究提供新视角与方法;行业内,助力乡村记忆馆转型升级;社会层面,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振兴,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从乡村记忆困境出发,经多元研究与创新实践,到取得显著成果并产生广泛价值,形成完整逻辑闭环。 研究成果不仅为破解乡村记忆传承困境提供了新思路,更通过城乡文化互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研究成果将为山东省及其他地区的乡村记忆工程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如有对接意向,请联系0532-58957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