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5.2020 20:36:49 浏览数:0
王源超,1991年7月毕业于莱阳农学院农学系,获得学士学位。先后在韩国、美国、加拿大和荷兰等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现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病理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研究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王源超长期从事卵菌病害成灾机理以及植物疫病控制的应用基础研究,对检疫性植物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技术、疫霉菌对寄主识别的分子机理、疫霉菌致病性的变异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子课题和948项目等30余项。他说,取得成绩并不是一件特别神秘的事情,只有两个字——“坚持”。只要坚持一个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但坚持并不是一件只要说说就能办到的事情,在科研的道路上,有很多未知的因素困扰着科研工作者,比如课题的艰涩、前途的渺茫、经费的短缺、旁人的不解……这些都是成功路上的障碍物,如何一一化解这些困难并不是一件易事,需要坚定的信心、一往无前的决心,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
他说,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主要是从读研究生起至今都从未改变过方向。下定决心向着一个方向去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成绩、增强了自信,也取得了竞争优势。一项项成果的取得,正是他无数次反复试验、团队同心竭力甚至通宵达旦努力的结果。
王源超回忆说,他在读博士后时每天晚上都要自学到凌晨1点多,第二天还要早早起来做实验。做了导师后,课题、论文、指导学生、备课、上课……肩上的责任更重了,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但他说:“研究越深入,困难就越大、越多,需要用无限的耐心和信心各个击破。”
就像爱因斯坦所做的小板凳,没有经历过失败的成功是肤浅的,没有经历过风雨的奋斗是看不到彩虹的,没有一个个日夜奋战仍然失败的实验积累,就不会得到那么多的经验教训,也就不会获得一个个和学生欢颜庆贺的成功。
王源超说,在面临一些技术或研究难题时,不断走出去是他的法宝。多年前,一提“生物技术”就觉得中国不行,都认为国外发达,可当你真正走出去,和他们打交道、探讨得多了,就会知道其实我们也可以做到。只有不断地走出去,破解掉内心的自卑,才能一点点地增加自信、逐渐有了去争一下、去试试的动力。另一方面,走出去还能学习新的观点,尽可能利用世界大环境的先进理论,及时更新方法、注重引进新技术,掌握灵敏的新思维,只有这样,整个团队才能不断强壮,才能在同行中处于不败之地,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也就能够体会到了竞争带来的乐趣。